農林要聞

- 校內新聞熱線:9291819
2019級土木工程專業的余翔洋,曾連續兩年獲得浙江省政府獎學金;曾參與并申報浙江省新苗人才計劃,與所在團隊聯合發表論文;曾獲2022年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2021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浙江省一等獎、2021年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浙江省銅獎、2020年浙江省大學生物理創新競賽省三等獎和2020年浙江省結構競賽校特等獎項。余翔洋曾任園林學院學生權益事務部部長,組織過多項學生活動,服務人數百余人……如今,他已被錄取為浙江大學巖土工程學術碩士研究生。
青衿之志,在態度中找答案
余翔洋認為,土木工程是一個包羅萬象又相對開放的學科。“力學對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即使看似很小的一個細節都會對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高中選學物理、生物和技術的余翔洋,對土木工程專業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課后會根據專業的學習內容制定個人學習計劃,“我會在學習結構力學的時候同步推進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的復習,利用相關實驗課程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也會去MOOC和嗶哩嗶哩等大眾平臺選學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國家精品課程。”
但大二時,余翔洋開始質疑自己專業選擇的正確性并對個人的未來發展感到迷茫,陷入自我懷疑且又難以疏解的他,選擇向同專業的老師和學長尋求幫助。最終,余翔洋在畢業多年的李漢杰學長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每個專業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對未來的迷茫多是源于對未知的恐懼,但行動可以緩解大部分的憂慮。
在余翔洋看來,除了師長的幫助外,去專業相關的企業實習也是讓他走出迷茫的一段寶貴經歷。大二時,余翔洋去阿里巴巴達摩院的建設工地進行了專業認識實習,“第一次正式接觸到一個較為大型的施工場地還是很震撼的,沒想到工地也可以那么井井有條。”余翔洋說,震撼之余也打破了他想象中對于土木工程專業工作場地臟亂差的刻板印象。
在認識到實踐比踟躕更有益之后,余翔洋選擇扎根土木工程專業,不停地學習編程語言和數理內容,包括ODE的數值解、神經網絡算法、遺傳算法以及信計專業的《數學物理方法》的一些關于偏微分方程的基礎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志向——巖土工程,并堅定了報考浙江大學巖土工程專業研究生的決心。
行遠自邇,在學習工作中感受匠心
大一剛入學時,為了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個人能力,余翔洋參加了許多社團和競賽。他是辯論隊隊員,也是校團委與院團委的學生干部,在各種比賽與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和豐富自己的履歷。
在談到過往的競賽經歷時,余翔洋說,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數學建模競賽。在中國計量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和本校四校老師的線上培訓、論文評審以及專業的數學教學之下參賽,比賽的三天里面他和隊友只睡了10個小時,老師還特意租借了一個教室讓他們單獨備賽,“我記得半夜兩三點的時候,我和我一個隊友出去聊天,發現整棟教學樓的燈都還全亮著”。這個競賽不僅大大提升了余翔洋的數學能力和編程能力,也讓他明白:在凌晨兩點和整棟教學樓一起閃閃發光的還有他們的夢想。
大二的時候,余翔洋在園林學院學生權益事務部主要負責組織“園青師語”的活動——一個可以讓學生和老師面對面交流的活動。他負責確定需要邀請的老師和活動的時間地點,再根據老師的專業和要求,通知相應專業的班級報名參加活動。
“活動當天,我們會在早上去聯系老師,提醒老師不要忘記今天的活動,然后再去聯系參加的同學要準時到達。活動過程中要做好錄音工作,有時也要起到活躍現場氣氛的作用”。“園青詩語”活動在他的有效組織和管理之下,不僅拉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也讓許多同學在老師的解疑答惑中走出了個人的迷茫。
篤行不怠,讓夢想如愿照進現實
決心考研后,過程并不如余翔洋想象中順利。
選考浙江大學也意味著極大的壓力和風險,余翔洋對此也曾猶豫不決。在張智卿老師和李西斌老師以及學長們的支持和鼓勵下,他最終決定放手一搏。備考期間,他早上七點半出門學習,甚至來不及吃早餐,刷題直到晚上九點半圖書館閉館才回到宿舍,每日學習時間穩定保持在8個小時左右。
考研,不僅是對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更是對毅力的考驗。在漫長的時間里,在數學和專業課復習的高壓之下,疲倦和焦慮占據了主導地位,余翔洋有時也會自我懷疑,“我真的有希望考上浙大,沒有一點失誤嗎?”幸運的是,在競賽期間認識的康思享學長不停地為他加油打氣,幫他分析利弊并提出了有效建議。
除此之外,余翔洋也收獲了許多專業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與鼓勵:土木工程專業的張志卿老師,不僅傳授余翔洋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工程實踐方面的知識,也經常聯系和關心他的復習進程,并給予他一些復習建議;室友韓旭經常和他一起制定學習計劃和考研時間安排,一起朝著目標努力……這都使得余翔洋在備考期間事半功倍。
在進行考研復試時,余翔洋秉持自己的初心,在老師提問時冷靜應對、深度思考、從容面對,最終取得了優異成績。而他的同學韓旭也成功上岸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的研究生。
在余翔洋看來,大學四年讓他認識到學習是一種能力和思維的體現。他希望所有學子都能深入學習不同的知識,從而拓寬自己認識的深度和眼界的廣度,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將學習視作一種能力,在機遇與挑戰當中去鍛煉自己,在自信、自立、自強中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不久后,余翔洋將在巖土工程專業繼續深度學習,跟隨導師在學術領域中不斷深耕。當談及未來的規劃時,余翔洋表示,自己未來還會繼續讀博,希望以后可以去高校繼續做研究或者成為一名老師,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收獲的溫暖分享傳遞出去。“路遠且長,行則將至”,他希望更多同學都能成為勇敢的追夢少年,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懈奮斗。
(學生通訊社 任念 新聞中心 郝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