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臨安清涼峰上白茫茫。浙江林學院動物科學系的周圻教授再度帶領學生上山“訪鹿”。
在白皚皚的山間,科研人員們拍攝到了華南梅花鹿成群的腳印,同時,在一串腳印邊上的明顯血跡令大家痛心不已。周教授呼吁:若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對華南野生梅花鹿進行保護,這一寶貴資源將在我省滅絕。
稀世之寶數量銳減
“主要分布在清涼峰的華南野生梅花鹿,與野生大熊貓同樣珍?。 敝芙淌陂_門見山地說。
據悉,歷史上曾生活在以我國為主的13個梅花鹿亞種大多已絕滅,令人欣慰的是,四川亞種和華南亞種仍幸存。我國現存的野生梅花鹿被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列入附錄Ⅰ種(瀕危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載,華南梅花鹿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前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由于長期而大量的捕獵,再加上適宜棲息地的減少,種群數量銳減,目前主要生活在我省臨安境內及其與安徽南部的交界處,少量在江西東北部。據本世紀初統計,華南梅花鹿總數不足700頭。
華南梅花鹿屬中等體形鹿。耳直立,尾短小,四肢細長。其聽覺、視覺和嗅覺靈敏,能跳善跑,十分可愛。棲息在海拔800—1500米的山地閥葉林、混交林、灌叢、高山平原草地等處。屬廣食性食草動物,以青草、樹葉、新枝、樹皮等為食物。其歷盡艱辛、生息繁衍至今,真可謂稀世珍寶。
重金萬元求得一照
華南梅花鹿分布在北靠安徽省寧國市、南鄰臨安的順溪鎮和頰口鎮、東鄰太陽鎮和橫路鄉的區域。以前,浙皖兩地的獵人在此區域內曾濫捕濫殺,切茸成片,煉血為丸,獲取暴利。1965年臨安政府下達保護華南梅花鹿的通知,捕鹿行為第一次受到抑制。“文革”時期,獵鹿隊再度猖獗,華南梅花鹿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種群數量不足40頭,瀕臨滅絕。上世紀70年代,保護工作第二次受到重視,授權于當時的國營昌化林場兼管,1983年由臨安縣林業局專門管理,1985年成立清涼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從而使該區域的生態系統得以穩定。
盡管科研人員從該區域的野生梅花鹿留下的糞便、足跡和皮毛上,都能證明它的存在,但誰也沒有拍到過真正的野生梅花鹿的“倩影”。于是,臨安政府“掛”出了“懸賞令”:凡能拍到野生梅花鹿的照片,就重獎一萬元。
昌化林場員工張叔巖在清涼峰上“追隨”野生梅花鹿長達半個月之久,終于拍得了一張價值萬元的照片。正是這張照片,成為清涼峰上有野生梅花鹿生存的“鐵證”,從而為上世紀末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升格為“國家級”立下汗馬功勞。
思路突破繁榮種群
盡管清涼峰具備了野生梅花鹿生存的最佳環境,但按生存種群理論,一個大型鹿科動物如只有較小的自然種群,就無法保持基本的環境適應能力和繁衍后代的能力。為此,專家呼吁應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擴大華南梅花鹿的種群。否則,這一稀世之寶就會喪失進化能力而走向衰退,以致滅絕。
為此,日前,周圻教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對華南梅花鹿這樣的大型瀕危野生食草動物的保護,行之有效的辦法不是人工圈養,也不是野放,而是介于圈養與野放之間的一種飼養管理模式:半生態飼養。
周教授認為,對清涼峰華南梅花鹿實施半生態飼養的基本方法是:在保護區內建圍欄(圍欄面積由數百公頃逐步擴大至數千公頃),飼草豐盛時動物在圍欄牧地內自由采食,飼草短缺時動物到相對集中的地域補飼。這樣,華南梅花鹿在生長環境中有充分的飼草選擇、有足夠的運動量,使之能保留野性且機體發育好、抗病力強、存活率高,也便于觀察、開展實驗研究。
其實,半生態飼養的模式在國內已有成功范例。我國珍稀野生鹿種麋鹿和海南坡鹿分別在江蘇大豐國家級保護區和海南大田國家級保護區內,均由最初的幾十頭發展為1000多頭,采取的就是“圍欄半生態飼養”模式。麋鹿和海南坡鹿的保護發展由于采取半生態飼養而取得成效,因而連同大熊貓、朱鹮、揚子鱷、高鼻羚羊和野馬等被列入我國瀕危野生動物的“七大拯救工程”,國家給予重點投入。
“在清涼峰成千上萬公頃的圍欄內,經過科學的生長環境改造,采用半生態飼養技術,借助基因及胚胎工程等繁殖手段,成群的華南梅花鹿自由自在地在這里生息繁衍,還有黃麂、黑麂、野兔等做伴?!痹谥芙淌诘拿枋鲋?,一幅未來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http://hzrb.hangzhou.com.cn/20050801/ca992644.htm 《杭州日報》:200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