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積極發揚“浙江精神”,浙江林學院大學生管理研究會首次組織了以解讀“浙江精神”為主旨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小分隊一行14人在經濟管理學院副書記朱永法老師的帶領下,于8月7日—8日赴寧波鎮海煉化進行為期兩天的調研活動。
到達該企業的當天下午,隊員們在會議室聽取了生產科羅科長關于鎮海煉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鎮海煉化)總體介紹。鎮海煉化始建于1971年,目前的年綜合加工能力已突破1600萬噸,為中國最大的煉油企業。截至2002年底,擁有總資產119億,其中凈資產85億。2002年9月,被《財富》雜志評為“中國企業100強”,排名位居第十三。
當談及“浙江精神”如何體現在煉化人身上時,羅科長主要從四個方面給我們作了闡述: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敢為天下先”。鎮海煉化作為我國首批企業從國外進口原油加工,再出口到世界各地,這是煉化發展的基礎。其次,以敏銳的頭腦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理環境——港口、碼頭,巨型貨輪的運輸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看好沿海灘涂地的潛在價值,減免土地征用的稅費。第三,和諧的人文環境,浙江人能吃苦、求上進,也是煉化人的真實寫照。煉化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并虛心學習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尋求各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更大地增加經濟效益。此外,鎮海煉化擁有10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30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300萬噸/年加氫精制等規模領先,技術先進的煉油和熱申裝置,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而這也是浙江人奮斗的結果,自強不息、勇于創新精神的體現。
實踐小分隊還對黨委副書記徐立喬進行了專題訪談。 從徐書記的采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鎮海煉化從組織到人員,都充分體現了“浙江精神——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于創新,講求實效”的十六字精髓。鎮海煉化的創業過程是艱辛的,在初期多項設施原料嚴重不足,原油加工能力低下的情況下,煉化人依靠浙江人的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煉化人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捕捉市場信息,勇于創新,敢為天下先。管理上堅持精細、嚴格為核心的同時,針對國企普遍具有的管理層次多,人口多的問題,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革,由公司—工廠—車間三級管理轉為公司—運行部二級管理,運用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管理體系,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手段,進一步挖掘企業潛力,促進企業的發展。
從兩位不同層次領導人的談話中,我們感受了這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團結、求真、進取、奉獻”的廠訓實實在在體現在每一個煉化人身上。
(經濟管理學院)